本文主要记录在做产品过程的一些想法和思考,不一定对,不定期更新。
做产品需要考虑的3个问题
之前在做产品的过程中,遇到很多问题。在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,大致可以把这些问题分为三大类。
市场
在设计产品时,首选需要考虑的就是市场。在市场中的定位是什么?对应的客户群体是哪些人?现存的竞争产品有哪些?我觉得这都是和市场有关的问题。如果这些问题不搞清楚,无疑是闭门造车。这里特别要讲一下竞争产品的问题。有人说做新产品,找一些竞争产品少,甚至找不到真正的竞争产品的领域。其实这个想法是有很大风险的。一个领域的竞争产品少或者没有,这里有两种情况。可能是这个领域根本没有市场(不赚钱),或者真的是找到了一篇蓝海。具体就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判断了。
另外,产品力本身个人感觉也属于市场的范畴。因为要做市场调研,要做用户学习。需要知道用户痛点是什么?产品本身要用什么方式解决痛点?给用户的价值是什么?和竞争对手的差异再哪里?
产品护城河
产品护城河可以是多个方面的。比如高科技门槛,别人想进来不容易。又或者是获客渠道(渠道下面也会讲到),例如微信。记得前几年出来好几个要颠覆微信的产品,最后都下架了。又或者是成本足够低,低到竞争对手完全做不了,同时又要保证自己能生存。这个方案在2018年之前的互联网野蛮扩张时期特别有效,只要有投资,使劲烧钱,烧死对手。护城河可以是特定一方面的巨大优势,也可以是几个方面结合而成的巨大优势。做产品要攻防兼备,没有护城河,就极有可能前期相对成功,但是后期被对手赶超。
渠道
渠道这个部分很有意思。这个渠道可以是进货渠道(互联网产品一般不需要),也可以是获客渠道(互联网产品最大的挑战)。渠道即是成本也是利润,在产品设计前期,也要好好思考。
例如之前做SEO产品时,获客渠道就是百度搜索和Google搜索。搜索排名直接影响到流量,继而影响到利润。而后做的几个工具类产品,搜索引擎仍然是分发渠道之一,但是并不是主要渠道。现在做APP类产品,IOS APP的唯一渠道就是App Store。安卓APP的渠道就是各种商店,这里就不展开讲了。总之,渠道是决定产品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。
创建小而美的团队
接下来我们可以讨论一下团队。团队可以是一个人,也可以是几个人。但是在产品初期,团队直接影响成本。因此一个小而美的团队是非常好的配置。个人觉得一个小而美的团队需要具备以下一些特性:
- 技能专精
- 快速响应
- 团队精神
- 责任意识
- 平台思维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,也可以是一个人有多个特长。但特长不一定是技能,也可以是特点。例如这个人的性格特别好,给团队带来了凝聚力。通常一个小团队中是需要有这么一个人的。不然各个大牛互相怼,团队也无法持久存在。
小团队必须具备快速响应的能力。快速响应本来就是小团队的一个特点,如果说这个都做不到,那么基本上没法玩。
无论上大团队还是小团队,这个都是应该具备的,小团队应该更容易做到。什么是团队精神,这个问题可能是个玄学问题。我举个例子来说,写一封与产品相关的邮件,其中有一些问题,涉及到团队中的几个人。这时候在邮件中不但要阐明自己的观点和问题,也要根据具体几个人对于当前事情的认知,介绍以下背景知识。
这个看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例如产品中设计了一个列表页面并显示记录的总数,做起来很简单,就是从数据库读取列表数据和记录总数,并且显示在页面上。但是我就见过一个开发人员从后台把所有的记录都读入内存,然后算出一个总数在显示。开发时候因为数据量少看不出来问题,上线发现严重的性能问题。虽然功能实现了,但这是对自己工作的极不负责任的表现。
团队是一个平台,为每一个成员提供了一个体现自我价值的平台。这个只能自己体会了。
平台建设的一些指标
平台建设可能涉及到很多指标,例如功能点、性能指标、用户量指标、业务场景指标、业务价值指标(成本更低,速度更快)、调用量指标、收入指标、利润(率)指标等。明确指标,就是明确了KPI。这是唯一能够量化衡量一个平台成功与否的标准。例如,提升平台上对用户需求响应速度快,那么这个快速就要定量说明。原来有多快,现在有多快,将来要多快。
一般来说,对于平台建设通常有一个M2M或者Y2Y的指标跟踪体系。对于功能点来说,可能是一个年度Roadmap结合每个月的功能点。Y2Y的指标一般都要求有一个或多个指标的增长要求。当产品处在不同阶段,指标不一定相同。例如在产品建设初期,功能点和性能指标可能是主要衡量标准。到了成长期,用户量指标、业务场景指标、调用量指标可能是主要衡量标准。到了成熟期,主要衡量标准也许就变为了用户量指标、业务场景指标、业务价值指标、收入指标、利润(率)指标等。总之这个KPI是不同产品平台的不同阶段,根据特点情况设定的,不能够一概而论。

扫码联系船长